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一块电池估值360亿,VC/PE抢着投

[复制链接]
lele 发表于 2023-11-28 09: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ele 于 2023-11-28 09:41 编辑

一块电池估值360亿,VC/PE抢着投

又一隐秘的赛道火起来了。
这要从一笔不起眼的融资说起。上周,黄冈林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林立新能源”)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由蜂巢能源、中信建投、江苏国信、鹏瑞集团、武汉融和科技共同投资。鲜为人知的是,公司背后创始人是一对教授夫妇——张友祥和马晓玲。
丈夫张友祥是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锂电池材料,而妻子马晓玲曾接触过磷酸铁锂的产业化工作。2015年,夫妇二人意识到磷酸铁的市场前景,便成立了林立新能源,主攻高性能磷酸铁材料产业化开发。成立4年时间,这家公司已经完成了6轮融资,吸引了深创投、华汇创投、珞珈梧桐、云和资本、云和方圆、雄韬股份等多家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
当然,林立新能源还不算最为典型的案例。但在它背后,我们看到一个热闹的融资景象——今年以来,动力电池赛道火爆,一笔笔大额融资诞生——蜂巢能源连续融了三轮,其中B轮融资高达102.8亿元,投后估值达到令人咋舌的360亿元;还有中航锂电,在今年完成了120亿股权融资……当VC/PE投完了新能源造车公司后,开始大举杀入了产业链当中的电池赛道。
武大教授联手妻子做锂电池材料
迄今拿下6轮融资
这是一对教授夫妻联手创业的故事。
1997年,张友祥从山东大学理学系硕士毕业后,来到韩国成均馆大学攻读化学硕士。两年后,他又远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留学,并拿下了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研究。
直到2006年,张友祥决定回国任教,成为了武汉大学一名化学系教授,开始了对锂电池材料的研究。与此同时,2007年马晓玲也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在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指导下,从事磷酸铁锂的产业化工作,并以化学系教授的身份任教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此后,张友祥与妻子马晓玲共同参与了一些企业技术合作项目,发现磷酸铁市场存在着痛点。2015年,马晓玲在与学生的一次交流中了解到,国内锂电企业很难找到优质的磷酸铁材料供应商,而磷酸铁正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关键上游材料,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后,夫妇二人判断,磷酸铁将是一个不错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向。
于是在2017年7月,张友祥与马晓玲自筹200万元,正式成立了黄冈林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性能磷酸铁材料产业化开发。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主要由博士和硕士组成,李亚栋院士则担任了公司首席科学家。很快,林立新能源在生产线搭建完毕后,2018年5月就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并应用到一批下游大型客户。
凭借着强大的团队背景,林立新能源在成立当年就获得了华汇创投的500万元天使轮投资。但创业维艰,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为此张友祥夫妇找到湖北技术交易所,委托后者为其项目寻找投资方和落户园区。在湖北技术交易所的对接下,珞珈梧桐与云和资本完成了对林立新能源的2000万元Pre-A轮投资。
有意思的是,珞珈梧桐恰好是林立新能源的“娘家人”。这是由陈东升、雷军、田源、毛振华、艾路明、阎志和陈作涛等武汉大学杰出校友共同发起创立的投资平台,重点发掘和投资优秀的校友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回顾投资林立新能源的原因,珞珈梧桐曾表示,是基于对新能源产业链上游材料的战略布局,以及对林立新能源团队研发实力的信心。正如马晓玲此前所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存在很大的瓶颈,但也有巨大的机会,林立新能源将会做更多的从0到1的技术孵化和落地。”

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林立新能源自成立至今,4年时间共获得了6轮融资,包含深创投、华汇创投、珞珈梧桐、云和资本、云和方圆资本等VC,上市公司雄韬股份也参与其中。
一轮融资100多亿,份额争抢激烈
上百家机构排队找上门
有意思的是,此次以投资方身份出现的蜂巢能源,正是今年动力电池最火爆的代表。
今年7月底,蜂巢能源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102.8亿元,投后估值为360亿元。这是蜂巢能源第三轮市场化股权融资,投资方阵容十分庞大:由中银投领投,联合投资机构包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碧桂园创投、深创投、建信投资、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团、湖州海松、华兴资本等,国投招商、九智资本等原股东进行了大额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距离蜂巢能源完成A轮融资仅过去5个月时间。今年2月下旬,蜂巢能源获得35亿元A轮融资,由中银投、国投招商联合领投,其他投资方包括金融街资本、常州创业投资、浙大九智、IDG、凯辉基金、海通开元、德载厚资本、长城控股等。
几乎所有的VC/PE都盯上了这块动力电池。经过B轮融资,蜂巢能源股东数已多达50家。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曾在A轮融资签约仪式上透露,在A轮融资过程中,很多机构没有分配到想要的足够额度。
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透露了更多融资细节:“事实上,有超过100多家机构主动找到我们,要求投资蜂巢能源。”他介绍,蜂巢能源在5月举办了投资说明会,6月底就基本上确定了投资机构的名单。但到了7月,还有很多投资机构上门想要投资的额度,蜂巢能源考虑到团队要静下心来,应该做好融资的收尾。
蜂巢能源融资争抢激烈,只是一缕缩影。9月份,动力电池又一笔百亿融资诞生——中航锂电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股权融资,金额达到120亿元。官方披露,本轮融资除了得到常州政府、厦门政府、航空工业集团等原股东继续增持外,还获得了武汉、成都等政府国有投资公司、国家制造业转型基金等支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合作方也参与到该轮融资中。
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研究院副院长王小强表示:“在这一轮的实施过程中间,我们也启动了新一轮的第二轮的员工持股计划。中航锂电的融资之路还是非常顺利。”而早在2020年12月,中航锂电已完成一轮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广汽资本、红杉中国、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基石资本等。
无独有偶,一家由上海交大孵化的氢燃料电池公司也刚刚拿下一笔融资。
10月中旬,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投资,金额超2.5亿元。本轮由IDG资本、临港智兆、北京京能、自贸股权基金等共同领投。这是一家从上海交大实验室孵化出的创业公司,致力于开发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领头人则是上海交大青年教授易培云。
经过长期课题研究,氢晨在2017年正式成立,随后得到了VC/PE们的青睐。2020年2月,氢晨宣布获得A轮战略投资,由申能能创投资。A轮融资完成后,氢晨去年顺利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一众VC也找上了门。
投资界获悉,在氢晨新一轮融资过程中,每周都会有多家投资机构前来拜访,当中既有产业基金也有知名VC机构。今年5月,IDG资本董事总经理刘知海,在上海奉贤临港园区的一间厂房里,与易培云初次见面就聊了3个多小时,最终促成了A+轮投资。
没有最火爆,只有更火爆,仅隔了半个月,动力电池再迎来一笔重磅融资——辉能科技宣布完成3.26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此次融资由丹丰资本、春华资本、软银中国共同投资。该企业发明了全球第一款固态锂陶瓷电池,目前固态电池技术处世界前沿,拥有近500项固态电池专利。
辉能科技的创始人杨思枏,也是一位电池行业的老兵。他从中国台湾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台大材料所任教,但毅然选择了投身工厂。因为看好固态电池的发展潜力,杨思枏早在2006年10月就成立了辉能科技,直至现在终于迎来了VC/PE的空前关注。
梳理今年融资全景图

投资人为何都在抢一块电池?
过去一年,动力电池赛道的火热程度前所未有。
这里有一份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骨干企业公布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项目近100个,总投资金额超过4900亿元,其中电池和四大材料投资额分别超过3100亿元、1800亿元。而融资景象,更是蔚为壮观——
背后的VC/PE机构更是浩浩荡荡。过去一年间,包括红杉中国、深创投、IDG资本、高瓴创投、君联资本、春华资本、凯辉基金、光速中国、软银中国等在内的数十家VC/PE机构,以及宁德时代、长城汽车、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广投资本等产业基金都将触角伸向了动力电池赛道。
赛道火爆,争抢的戏码屡屡发生。一位刚挤进一个动力电池项目Pre IPO轮融资的投资人透露:“今年我们接触了一家电池公司,他们正在筹备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已经达到500亿,而且拿不到直投的额度。最后,我们还是通过老股转让拿到一些份额。”
那么问题来了:投资人为何都在抢一块电池?
这要从新能源行业讲起。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转型与电动化正在成为主流趋势,当VC/PE投完了造车新势力后,自然将目光放在了产业链,而动力电池则一马当先。。
“移动出行的未来一定会是零排放、更智能、更安全的。”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胡祖六博士表示,固态电池凭借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的特性,很有可能成长为推动电动车产业变革和大规模普及的力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领域。
北京一位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人也表示:“目前市面主流还是燃油车,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很低。但所有人都看好新能源车的未来,相信新能源车将会持续且快速提升渗透率,而电池行业的高增长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EV Volumes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较去年同期,实现了155.8%的大幅增长,达115.1GWh。
除了新能源汽车,投资人还看到了动力电池另一个应用市场。在全国限电影响下,储能行业顺势崛起,带动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企业储能业务收入增长。“到2030年,新型储能实现全面市场化,储能行业可能是一个万亿级市场。由此推算,动力电池市场也将达到千亿或万亿级别,这样的市场量级完全可以消化企业的高估值。”上述投资人如是分析。
有趣的是,除了VC/PE疯狂布局,产业资本同样大举杀入。
背后原因或许与新能源行业的电池荒有关。受制于供应链压力和原材料成本,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都遭遇着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问题,电池供应商满负荷运转也难以满足下游厂商的需要。为了保证自己的产能,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航锂电等产业链下游的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整车厂商纷纷开始在动力电池领域攻城略地。
“这次电池荒可能持续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厂商担心供应链受到影响,自然会跑到上游投资一些动力电池公司。而且,他们更担心电池产能被少数公司握在手里,而失去了议价权。”一位长期关注汽车领域的投资人点出了其中的门道。因此我们看到,每一笔电池融资背后都有一群产业巨头的身影。
毫无疑问,动力电池是一条极富想象空间的赛道,但投资门槛极高。基于自己多年的经验,经纬中国分享:“这一领域受国家政策补贴政策影响较大。因此,投资人要有很强的政策敏感性。另外也要将新能源细分领域做深做透,才能找到技术含量高和核心技术强的企业。”
投资即是投未来,新能源正是一个攸关未来的方向。可以预见,越来越多VC/PE机构将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投资团队,投身到这一场历史大潮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RuZhuo ( 鄂ICP备16015978号-8 )

GMT+8, 2024-10-8 13:28 , Processed in 0.02652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RuZhu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